來源:晉中日報時間:2025-07-23
7月18日午后兩點,日頭正盛,晉中市中醫(yī)院腫瘤科的診室里,陽光透過玻璃窗灑落進來。主治醫(yī)師孫薇麗半挽著袖口,目光專注地為患者把脈。她翻開厚厚的病歷本,一頁頁仔細查閱。面對患者,孫薇麗的眼神變得柔和起來。她輕聲問道:“最近身體有沒有哪里不舒服?晚上能睡好覺嗎?”說話間,嘴角始終掛著微笑,還會伸出手輕輕拍拍患者的肩膀給予安慰。
患者離開后,診室里暫時安靜下來。孫薇麗靠在椅背上稍作休息,目光不經意間掃過桌上泛著毛邊的筆記本——那是她大學時期就開始使用的,泛黃的紙頁上記錄著黃芪、半枝蓮等中藥的配伍劑量,詳細標注著不同腫瘤類型對應的中醫(yī)辨證思路。
最初寫下這些筆記時,字跡還帶著幾分生澀。那時的她,對腫瘤治療的認知還停留在書本理論。而如今,這些筆記早已成為她臨床實踐的 “寶藏”。
2013年,孫薇麗進入山西中醫(yī)藥大學。本科、碩士8年求學生涯,從烏金山下的晨讀,到神農藥谷的采藥實踐;從《黃帝內經》的晦澀難懂,到實驗室的日夜攻堅,再到臨床跟診時的豁然開朗,在“厚德、求真、守正、創(chuàng)新”校訓的浸潤下,孫薇麗不僅完成了從青澀學子到專業(yè)醫(yī)者的蛻變,更明白了青春的價值在于以岐黃之術驅散患者病痛的陰霾,將青春熱血融入中醫(yī)藥傳承創(chuàng)新的長河,在時代浪潮里綻放醫(yī)者光芒。
2021年,孫薇麗選擇留在晉中,成為中醫(yī)院腫瘤科的一名醫(yī)生。有人曾問她:“以你的實力,為何不奔赴一線城市發(fā)展?”孫薇麗堅定地說:“是晉中這片土地滋養(yǎng)了我,從初入中醫(yī)院實習時‘大醫(yī)精誠’給予我的職業(yè)信仰,到巷陌里老中醫(yī)傾囊相授的珍貴經驗;從疫情時與師生并肩熬制湯藥的日夜,到如今患者康復后送來的每一句感謝…… 這里的每一寸土地,都承載著我的成長與責任。比起繁華都市,晉中更需要青年人的堅守,我愿做扎根杏林的守燈人,用所學守護一方安康?!?/p>
腫瘤科的工作充滿挑戰(zhàn),每一次接診都是與死神的博弈,每一份病歷都承載著沉重的生命之托。但這里也是溫情與希望生長的沃土,醫(yī)者的仁心化作驅散陰霾的暖陽,讓患者和家屬在至暗時刻,依然能觸摸到愛與希望的溫度。
去年,孫薇麗接診了一位晚期肺癌患者,經過多輪化療,患者虛弱不堪、無法進食,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艱難的喘息。床邊的保溫桶里,家人準備的飯菜熱了又涼、涼了又熱,卻始終沒能喂進一口。孫薇麗仔細辨證,開出健脾益氣的中藥方,并配合針灸。此后的兩周,她反復查閱典籍、斟酌治療方案,根據老人的反應及時調整藥方。經過治療,患者終于可以自主進食了,蒼白的臉上也漸漸有了血色。家屬含淚道謝的那一刻,孫薇麗更加篤定,中醫(yī)藥絕非刻板印象中的 “慢郎中”,而是絕境中點亮生命的璀璨光芒,也是她要用一生踐行的使命。
4年來,孫薇麗通過中西醫(yī)結合的方式,累計服務患者400余人。重現的紅潤面色、重獲的安穩(wěn)夢鄉(xiāng)、重啟的正常進食……這些鮮活的生命變化也使得她愈發(fā)堅信:沒有聚光燈的基層,同樣能以仁心仁術書寫“大醫(yī)精誠”的動人篇章。
當青春的理想遇見城市的盛情,一場雙向奔赴的故事,在岐黃之路上徐徐展開。從青年學子到扎根基層的醫(yī)師,孫薇麗在晉中這片土地上綻放青春光彩;從政策支持到產業(yè)發(fā)展,晉中以滿滿的誠意助力青年人才成長。
記者 郭娟